第一章 成功的個人行銷與個人形象管理
本章的目的,在於使讀者能夠先從現實狀況中,瞭解個人行銷與形象管理的重要,繼而透過清楚的定義與系統化的觀念瞭解,產生正確的觀念。在第一章的部分,主要透過對與電影劇本的瞭解,以及一些傳統故事的說明,使讀者瞭解個人行銷與形象的重要性。進而使讀者透過對生涯規劃途徑的瞭解,知曉一個動態的生涯歷程,其實與兩個重點有關,一個是本身行為的控制,一個是外界環境的善加利用。其中,藉由控制自己來發展生涯,必須注意幾點:(1)發展一套專業倫理的規約,(2)作正確的自我評價,(3)堅持能夠做到最好,(4)展現優秀的工作表現,(5)塑造一個貫徹始終的好形象,(6)為自己的成就引證,(7)經營機運。在另外一方面,利用環境來發展生涯,則可以有一些作法來參考:(1)找到可以刺激成長的領域及公司,(2)為自己找個合適的老闆,(3)吸收廣泛的經驗,(4)找個贊助人,(5)找尋良師,(6)依賴網路組織。除了生涯的關鍵點外,個人行銷的意義是「宣傳自我價值而被他人認同的活動」,並非「個人的銷售活動」。而形象的定義是「公眾對某事物或某人的觀念」。成功的形象與個人行銷並非一蹴可及的,必須經過由內往外的調整,才能有具體的成果,因此本課程的規劃亦是由內往外的系統化說明,使讀者可以比較容義理解與運用。為了能達到這個目的,整個課程規劃分成四大部分,分別為修心篇、發展篇、包裝篇、推廣篇幾種。
第二章 情緒管理與理性思考
情緒不是自發的,而是由刺激引起的,就引起刺激的外在因素而言,生活環境中的任何人、事、物的變化,都會影響人的情緒。但是,同樣的外在刺激,卻未必會引起同樣的情緒狀態,因為內在的心境比外在的環境更能引發情緒,而且外在環境引發的情緒,多半由內在心境所決定。
當我們有情緒產生時,無論是正向或負向的情緒都有其價值與功能,它的影響範圍包括個人的身心健康、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等層面,因此必須學習如何有效的處理情緒,以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幸福。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情緒管理分為三個步驟,依序為察覺自己真正的感受、了解引發情緒的事情與理由、找出適當的方法加以緩和、紓解或改變。首先是察覺自己當下真正的感受,才能掌握情緒,而不被情緒所控制。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釐清到底是什麼緣故讓自己有這樣的感受,找出問題之後才能對症下藥,透過適當的表達,以及其他間接的紓解管道調整或改變情緒。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居八九,生活中充滿著各種挑戰與困難。但是艾利斯認為事件本身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個人對事件的非理性想法才是造成情緒困擾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培養理性思考的習慣,凡事往好處想,不鑽牛角尖,不以偏概全,提高挫折的忍受力,才能成為情緒管理的高手。
第三章 壓力來源與身心健康
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壓力,時間的壓力、課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同儕的壓力、家庭的壓力、...等,有時真的都快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了,當我們有壓力時,常常會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情緒,例如焦躁不安、易怒、心煩意亂、沮喪、⋯⋯。因此,在我們了解有效情緒管理方法的同時,也必須對壓力情境有所瞭解,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壓力的定義、壓力的來源以及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三種取向來看壓力:坽視壓力為外在的刺激變項;夌視壓力為個體體內的反應狀態;奅視壓力為刺激與反應的交互作用結果。壓力的來源可能由外也可能由內所致,簡單地可區分為外在的環境因素與個人內在的因素兩大類,這些壓力對我們的生理健康、心理情緒、思考能力與行為表現都有影響,當我們長期處於壓力之下,可能會衍生出各種身心症、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症狀。
第四章 時間管理與生涯規劃
人生稍縱即逝,時間不能借,也不能儲存,如何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所在。按照自已的能力,將每一件必須做的工作,訂一個合理的完成時限,在這段時間內一定要做完。工作時要抓住關鍵訣竅,才能迅速完成。只有自己才是時間的主人,不要被瑣務牽著鼻子走。人各有志,必要時,應該不卑不亢的拒絕別人的要求,以免浪費寶貴的光陰。在事情的急迫與重要之間,要知所取捨,多留點時間給自己。
時間管理的理論強調行事曆與日程表,並注意到計劃未來的重要性。若能因應個別狀況,配合上每個人的智慧、毅力和勇氣,相信成功的時間管理,對一般人來講都不是件太困難的事。
生涯規劃則是人生方向的藍圖,人生有限,不可能擁有一切,我們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順著自己的性向與興趣,集中心志並全力以赴,為這個社會留下些什麼,以免虛度此生。生命的長短,並非自我能控制,但是如何讓它過的有意義,卻是自我的責任。
生涯規劃的方法是先認識「自我」與確認「目標」,再計劃「步驟」,並認真「執行」,最後檢討、改進,就能找到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本色。
第五章 壓力因應與社會支持
壓力的因應策略可分為處理或改變壓力問題的來源,或是調適對問題的情緒反應,進一步可歸納為消極的因應方法與積極的因應方法。當我們有壓力產生時,可能因為無法面對或處理,只好以壓抑、否認、合理化、投射等防衛機制來因應,但是這些防衛機制並不能幫我們真正處理壓力的問題,僵化或長期使用防衛機制的結果只是會讓我們產生更多的困擾。其他的消極方法還包括:借酒澆愁、暴飲暴食、大量抽煙、瘋狂購物、尋求刺激或破壞性行為等。
因此,個體應該採取更積極有效的因應方法,才能減輕壓力造成的衝擊,進而保持正常的身心生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減少不必要的壓力源、建立合理的期望、改變對事情的認知、增強問題的解決能力、有效的時間管理、學習放鬆的技巧、實踐健康的生活、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等,同時從內在與外在來增加我們面對壓力的資源,將可以讓我們化壓力為助力,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質。
第六章 人際溝通的本質
談到人際互動,就一定要討論到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兩者可說是形影不離。人際互動需要藉由人際溝通來建立、維持與增進,而人際溝通的目的之一,正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
首先,在第一節談到人際溝通的定義,張春興教授(1992)對溝通所做的定義是「經由語言或其他符號將一方之訊息、意見、態度、知識、觀念以至感情⋯⋯等,傳至對方的歷程。」另外,許惠珠教授(2002)將人際溝通界定為:個體經由語文或非語文方式,將訊息傳遞給對方,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識⋯⋯等的過程。若根據涉入人數多寡來區分,溝通可分為三種:個人內在的自我溝通(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大眾傳播(mass communication)與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三種。
第二節談到人際溝通的八個目的,分別為建立關係、擴大學習、產生影響、分享分擔、紓解壓力、提供服務、達到休閒的目的與解決問題。 第三節介紹人際溝通的功能,可分心理、社會與決策三方面說明之:在心理方面有滿足社會需求、強化自我肯定以及增進心理健康與幸福感;在社會方面經由人際溝通進而瞭解彼此,並建立某種程度的關係;在決策方面有促進資訊的交換與相互影響。
在最後一節裡談到人際溝通的特性,有八項:必定是一對一 ( one to one, person to person, role to role, group to group )、具有永無止息的持續性、具有無法後悔的不可逆轉性、大都可以掌握或預測結果、常因時空影響導致不確定性、所傳達訊息往往存有弦外之音、雙方的角色不一定對等、可達到共同分享的效果。
第七章 人際溝通的模式
對於人際溝通過程,若我們能以簡要的文字、圖示、公式等加以說明或解釋,必有助於有效掌握其中相關因素或變項的互動關係。
故本章首先在第一節談到人際溝通的五項基本要素,分別為發出訊息者/接收訊息者、訊息、管道、干擾源(物理的、心理的、語意的)、背景(物理的、心理/社會的、時間的)。
第二節談到人際溝通模式之介紹,分別為 Lasswell 模式、 Shannon-Weaver 模式、Schramm 模式、 Berlo 模式、 Dance 模式、 Fisher & Adams 模式以及 Webb 模式等七種模式。
第三節介紹人際溝通與說服,針對發出訊息者、訊息、管道和接收訊息者等四大要素,研究其態度改變的關連,綜合許多學者的看法,茲將大致的結論分述如下:一、發出訊息者的可信度和吸引力,二、訊息的先後次序、論證立場、涵蓋廣度、自由空間、以及訴諸理性或情緒,三、溝通管道的選擇與配合。四、關於接收訊息者方面,分別從性別、自信、讚許需求和認知等四項探討之。
在最後一節裡,談到有效人際溝通的六項特徵,分別為:真誠、尊重、同理心、明確、積極以及互動掌控。
第八章 人際溝通的技巧
人際溝通技巧的熟練與否,攸關著人際溝通的成敗。一般而言,人們在溝通方式上可分為語言式溝通與非語言式溝通兩種,當然這兩種溝通方式各有其特色。另外在傾聽的技巧上,如果能夠表現得宜,則會使我們的溝通產生加分的效果。因此本章分成語言式溝通、與非語言式溝通與傾聽三大部分介紹之。首先,在第一節中談到語言式溝通的五項特性:一、語言與思考密切關連,二、語言無法完全表達出我們的心靈世界,三、同樣的語言可能表示不同的涵義,四、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物,五、語言的功能端視使用者而定。
第二節介紹語言式溝通的三項技巧:一、遵守說話的遊戲規則,說話就像一場球賽,你來我往,遵循著以下的遊戲規則:(一)不要獨佔發言權,但也不能一言不發。(二)不要隨便改變話題,但也不能只顧談論自己喜歡的話題。(三)不要任意打岔,也要讓自己把話說完。(四)保持適當的禮貌與風度,使溝通得以順利進行。二、交替運用社交談話、感性談話與知性談話。三、使用明確、簡潔、有力的字眼。
第三節談到非語言式溝通的五項特性:一、非語言訊息是有意義的。二、非語言訊息的意義視發生的背景而定。三、非語言訊息具有相當的可信度。四、非語言式溝通是有規則可循的。五、非語言訊息通常是作為語言訊息的陪襯。
在第四節中介紹非語言式溝通的八項技巧:一、沉默不語。二、身體動作(body movements)。三、臉部表情。四、眼神。五、人際距離。六、身體接觸。七、副語言。八、身外物。
在最後一節裡,介紹四項傾聽的技巧:一、善用身體語言。二、表達同理心。三、有效的思考。四、善於提出問題。
第九章 人際衝突與人際合作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最常見的行為有兩種,那就是人際衝突與人際合作。本章內容便是以這兩大部分所組織而成的,首先,在第一節談到人際衝突的概念,根據Cahn(1990,1996)對「人際衝突」作最簡單的解釋為:「人與人在互動之中,有著利益上的不同,或出現相反的意見。」,而人際衝突產生的原因有工作角色的衝突、目標的差異、有限資源的競爭、個人特質的差異、個性牴觸...等十一種,而人際衝突的類型可分成假性衝突、內容衝突、價值觀衝突與自尊衝突四種類型。
第二節談到人際衝突的處理,首先介紹 De Bono(1987)的人際衝突的思考模式,接著談到處理人際衝突的五種模式—— 退縮、投降、攻擊、說服與問題決解式的討論,以及要如何妥善處理衝突的七項原則:確定雙方處理衝突的意願、認清衝突的類型、以雙贏替代競爭、運用幽默、直接溝通、求公正中立的第三者協助與從失敗經驗中記取教訓。
第三節介紹人際合作的動機,有四種:維繫生活中所需的社會關係,以滿足內在需求、進行共同參與的活動,享受樂趣、現實的需要與追求物質上的滿足。
在第四節中談到影響人際合作的因素,有七項:溝通、信任、獎勵、互惠原則、對別人行為的歸因、參與的人數以及個人的傾向。
在最後一節裡,介紹人際關係的五種策略:創造學習的場合、參與討論、閒聊、注意說與聽的技巧、善用選擇策略。
第十章 瞭解自我與形象分析
人們總是對週遭的人物有著自己的評價,而這些評價也就代表了這些人物在你/妳心中的形象。何謂形象?第一,形象包括了一個人的外表、個性、角色、能力等,由這些因素而綜合決定了一個人的形象。第二,這些因素的出現必須有一致性。第三,形象的判定是由其他旁觀者決定,而不是由當事人決定的。也因此,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與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大相逕庭。
形象的定義是「公眾對某事物或某人的觀念」,也就是說,一般大眾在觀察了某人的行為、表現一段時間之後在心中所產生的評價,就是某人在其心中的「形象」,亦即一般人所謂的「印象」。形象形成的過程可應用知覺與歸因理論來說明。知覺的定義為「從週遭環境中接收到一些訊息後,我們在自己的心中對這些訊息作認知、瞭解與解釋的過程」,它會受到知覺者個人的因素、情境因素與被觀察事物本身特質的影響。而在「知覺」的範疇裡,應用得最廣的就是「歸因」(attribution)的過程。歸因是指個人用來解釋他人行為產生原因的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部份:內在歸因與外在歸因。內在歸因(internal causality)是指行為的產生是由個人自己主動產生、是個人可以自己控制的。外在歸因(external causality)則是指行為的產生是受到環境的影響,是因為回應環境而產生的。而人們判斷內在或外在歸因時主要是受到三個訊息的影響:行為的共同性(agreement)、一致性(consistency)與獨特性(distinctiveness)。共同性是指個人行為與其他人類似的程度;一致性是指個人在其他類似場合表現出類似行為的程度;而獨特性是指個人在不同背景場合下或面對不同對象時,其行為表現不同的程度。當人們看見某種行為出現時,即依這個過程在作判斷。也因此,我們總是在心中對其他人有著許許多多不同的評價與看法。
良好形象在組織裡用途是很大的。第一、它可以讓人擁有參考權;第二、它有助於在面試過程中得到較大的勝算;第三,它可以讓人得到良好的績效評估與升遷機會;第四、它可以讓人得到更好的生涯成就。因此,在組織裡,除了自己的能力與技術之外,影響成功的另一關鍵因素就是你的形象。
在決定自己的形象之前,必須先要瞭解自己的個性再實際執行比較好。本章介紹了自我監控、權術主義、自尊、內外控性格、五大人格模式、社會偏好、社會焦慮以及道德成熟度等不同的性格與個人因素,透過對這些因素的說明,自己可以進一步了解自我性格的缺點,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形象加以建立。
第十一章 如何建立個人良好形象–內在的提昇
塑造形象的第一步,就是必須能夠確認你目前的形象與未來的需求,才能為自己未來形象的建立作出最佳選擇。確認的步驟如下。第一,先對自己進行分析以了解自己的性格;可以列出一些與工作有關的題目,然後誠實地作答,根據答案判斷自己的需要。第二,必須試著了解別人眼中的你是什麼樣的人;因為形象其實就是別人對你的認知,所以你仍然必須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你自己。蒐集別人評論的間接方法是留心別人的批評,直接方法是詢問他人,而詢問的時機與場合必須要拿捏得洽當。第三,必須分析自我形象與他人眼中你的形象之間是否一致;如果有差距,表示平常的為人處事可能需要有進一步修正的必要,而且要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第四,要確認你未來的需求與想要建立的形象。
在了解自己的需求與想建立的形象之後,必須先在內在提升方面做好準備。提昇內在的方法包括自我學習、情緒管理、學習他人長處、培養更多的人格特質以及建立個人願景。
在自我學習方面,除了增加技能學習如語文、電腦類之外,從工作中去尋找與學習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工程師可以學習公文寫作、看財務報表,而服務人員更應該對自己所提供的服務與產品多加瞭解。因此自我學習、加強的範圍是很廣的,當然,自己的本業永遠是你的根本,不能忽略;但若想更上一層樓,你必須要把你的觸角放得更廣一點才行。
在情緒管理方面,由於各種不一樣的情緒每天都會在職場裡出現,所以學習情緒的表達與控制也是一門學問。情緒管理作得好,別人會認為你是一個穩定的人;情緒管理若作不好,你就會變成一顆不定時炸彈,大家都不敢與你相處,當然形象也就不好了。化解或控制情緒的技巧如下。第一,注意自己的用辭,情緒無法控制時,要特別留意自己說的話,不要帶有情緒性的字眼,以免吵架到最後模糊了焦點,還傷了和氣。第二,離開現場或保持沉默,若無法離開,那就只好提醒自己別說話,以免傷人,等大家情緒過去再來溝通。第三,委婉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一時的情緒憋久了,會變成「心情」,而不好的心情可能會持續一整天或更久,所以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實有必要適度表達自己的想法。第四,找出自己最易被引發情緒之處,你可以先主動告知,這樣大家都可以避開情緒的引爆點。第五,壓力太大會讓人的情緒承載變得脆弱,所以不要讓自己太緊繃。第六,試著用同理心為對方解讀,這一點對於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來說特別重要。第七,不要太過於完美主義,這樣做不但增加自己與週遭人士的壓力,也容易讓情緒長期積壓無法開解。第八,情緒爆發時別做決定,因為情緒爆發時,人就很難理性地思考,所做出的決策也就不會是最佳決策。
在學習他人長處方面,具體的做法如下。首先,可以先找一個或幾個你欣賞的人作為你的藍本,觀察他 / 她對於一些事情的反應,將資料具體列出,並且加以分析模仿,應該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第二,你也可以針對你的弱點鎖定特殊事件,例如,害怕做簡報的你,就應該找一些剪報做得好的人為對象,學習他們的方法。第三,直接請益,因為有時候只有觀察是無法了解對方下了多少功夫的,而且直接請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讓對方知道你對他的欣賞,而這會讓對方感覺到你對他的認同,進而也會比較喜歡你而將你歸為與自己同一類的人,如此一來連你在對方心中的形象也提升了。
在培養更多的個人特質方面,在工作上有一些特質是非常受人歡迎的,應該試著加強這些特質。第一,做個正面思考、有建設性的人,正面思考讓人有積極性的實質作為,不會將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抱怨上,自然讓大家喜歡與你相處。第二,多關心別人,太過注意自我的成就而忽略他人感受的人,是不會受到歡迎的;而且藉由練習關心別人,我們做人也會變得更有彈性,也可以加強「自我監控」的能力與親和力,無形中自己的形象就變好了。第三,準備周全、深思熟慮,凡事做好準備可以降低失敗的機率且提高成功的機率。第四,積極參與公司活動;可以得到許多額外的收穫:(一)擴展人脈;(二)瞭解公司。
在建立個人願景方面,很多人失敗的理由,並不是工作不認真,而是缺乏一個既定的目標與行事計畫。而設定目標時必須注意到良好目標的特性。第一,目標要具體明確;第二,目標要可以被衡量;第三,要有完成目標的具體時程;第四,目標要有些許難度。
外表儘管重要,但內在卻是根本,尤其是在職場奮鬥的人們,沒有真材實料是很難生存下去的,更遑論維持形象。如果不從內在提升來徹底改變自己,要讓形象更好是很困難的,而從「真誠」出發的形象會比刻意創造的形象更讓人接受。也因為如此,提升內在是欲建立良好形象者不得不加強的課程,唯有從內心出發,才能讓形而外的形象禁得起考驗。
第十二章 如何建立個人良好形象–外在的改變
雖然說內在提升是形象塑造的根本,但是外在的加強則收相輔相成之效。本章即著重在如何藉由外在表現提升形象之方法,包括外表的改變、談吐舉止、應對進退、態度以及表達技巧與溝通。
在外表的改變方面,儀表確實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機會,有近六成的人事主管表示不會錄取能力好、但穿著不得體的求職者;在面試、平常工作、開會以及爭取升遷機會時,都應該以適當的穿著來襯托你的表現。而穿著打扮的大原則為:(1)依場合決定服裝;(2)依職位決定服裝;(3)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整齊清潔不繁複。
在談吐舉止方面,基本原則與建議如下。(1)戒掉口頭禪,因為口頭禪可能會造成誤會、顯示出緊張或準備不足的負面影響。(2)語氣要和緩,講話太急太快或是聲音高調急促,容易讓人以為是在生氣或質疑對方。(3)音量要適中,一群人大聲談話,不是讓人誤以為在吵架,就是讓人感到被打擾。講話聲音太大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不尊重他人的人。(4)談吐要有內涵,在職場上,我們需要能夠和別人攀談的話題,若言之無物,則暴露你內在的空虛。
在應對進退方面,基本原則與建議如下。(1)說話前應思考清楚,說話口無遮攔的人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應該改為謹言慎行的行事作風。(2)不要輕易承諾;溫和但肯定的拒絕會比接了工作又反悔來得好。而且若總是輕易的承諾他人,則自己反而會被封上一個「爛好人」的形象。(3)誠信原則,與人交往,應以真誠相待,不宜說謊。(4)不當八卦傳聲筒;雖然八卦人人愛聽,但愛講八卦的人通常也不會獲得好評價,聰明的人,只會用耳朵而不會用嘴巴加入戰局。(5)講話不要太誇大,一個講話誇大不實的人,很容易會讓人聯想到他的工作、他的績效是否也是誇大不實。(6)謙虛,尤其是得意的時候,更應該注意到自己的態度是否不小心得罪了別人。(7)主動問候他人,與對方打招呼不但是禮儀,也可以培養自己養成大方的態度,在職場上太靦腆會讓人覺得成不了大氣候,無法上檯面。(8)禮貌要週到,因為每個人其實都喜歡被以禮相待,有禮貌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與喜愛。(9)注重人際倫理;面對資深的員工或是長官時,如果能夠謹守分寸,注意應該有的尊敬態度,那麼你一定是一個得前輩關愛的人。有了前輩的提攜,不論在形象上的提昇或工作安排都會有很大的益處。
在做人與工作態度方面,基本原則與建議如下。(1)正面思考的態度;與人談話交往,應該以正面的態度應對,多鼓勵別人、關心別人,這樣才會受人歡迎。(2)不要在上班時間處理私事,同事也許礙於情面不好說什麼,但私下對你的評價應該都不好。(3)辦事有效率且有效能,辦事情的態度是長官最在乎的事情之一,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4)敬業認真的工作態度;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可學習的一面,應該在每一個階段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認真地發揮潛能。(5)多微笑;常把微笑掛在臉上可以帶給周圍的人比較愉悅的心情,自己也會覺得很愉快。(6)培養幽默感;在職場工作,公事上應該認真,但相處上應該以輕鬆的方式面對。
表達技巧可分為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技巧。在語言表達技巧方面,必須要注意到:(1)說話的方式,應語氣和緩、音量適中、速度不宜太快,且最好糾正腔調。(2)口齒要清晰,讓聽眾可以很輕鬆地理解演說內容而不需要艱難地轉換。(3)多提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與人交談其實最忌諱滔滔不絕,而忽略對方的感受。(4)說話方式要正面,不要用刻薄、挖苦、諷刺、尖酸的方式與人談話。(5)注意提出要求協助的技巧。(6)注意表達不同意見的技巧。(7)注意讚美他人的技巧:①要有讚許的事由;②語氣要真誠;③言詞精確。在非語言表達技巧方面,必須要注意到:(1)讚美他人時表情要自然,莫雙手抱胸或放在背後,這樣會予人驕傲與不由衷之感覺。(2)表達意見時眼神要與對方接觸。(3)與人交往時頭莫抬高,注意聆聽對方說話並以眼神動作表達關注。
在溝通方面,(一)有效的溝通有兩個十分重要的特點。(1)傳送你的訊息:①移情作用;②重複訊息;③有效地使用時機;④描述的焦點。(2)有效的聆聽:①不要打斷對方說話;②以發言的人立場設想;③維持興趣;④延後評估;⑤組織訊息;⑥表現出你的興趣;⑦提供回饋。(二)溝通的管道有:(1)面對面溝通;(2)電話溝通;(3)書信、電子郵件往來或即時通;(4)電子視訊溝通;(5)非文字性的溝通。(三)與人溝通時的心態必須積極、正面且尊重對方。(四)另類溝通-傳言與耳語;傳言總是比正式訊息的流傳來得快,因此,當訊息關係到許多人的利益時,管理階層公開資訊的流通與討論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以避免傳言帶來的損害。
第十三章 維持與管理形象
在過去二十年間,已經有許多研究者致力於了解人們如何影響他人並塑造形象的行為─即印象管理。今日,印象管理的定義已普遍被接受為:有意或無意的,在與人互動當中想要保護自我形象並影響他人對我們的印象的行為;而人們進行印象管理有三個理由可以解釋之,分別是印象監控(impression monitoring)、印象動機(impression motivation)以及印象構成(impression construction)。
許多研究者已提出或歸納出許多印象管理的方法,稱之為印象管理戰術(tactic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包括口語與非口語類的印象管理戰術、將焦點鎖定在長官或自己的印象管理戰術、直接與間接的印象管理戰術、攫取式與保護式的印象管理戰術以及在甄選過程中常用的印象管理戰術。每一種分類中有許多細分項,都是組織中常見的行為。有些戰術確實有用,有些則尚待驗證,但無論如何,這些戰術的運用都必須謹慎且看準時機,常常使用將失去效用,使用得不得當則造成反效果。
印象管理對個人與組織都有重要的影響。就個人方面而言,它會影響到個人的績效評估與升遷機會;尤其對一個領導者或管理者而言,了解印象管理不但對自己生涯有幫助,也可以讓自己知道如何面對下屬的行為。就組織方面而言,員工熟練地使用印象管理戰術等方法雖然可使員工自己免於危機,卻可能讓組織蒙受傷害,因為員工可以不用為失敗負責任;而且員工的印象管理戰術會造成組織不公平,若這樣的風氣形成了組織文化,不但組織的績效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在人力資源管理上恐怕也會有很大的後遺症。
第十四章 個人行銷的規劃與建立
本章主要嘗試從理論的角度出發,瞭解如何規劃一個人的個人行銷活動,從比較商品行銷與個人行銷開始,繼而瞭解個人行銷的規劃過程,最後開始展開規劃活動,進而進行基本的個人價值分析。
在說明個人行銷規劃的重要性方面,主要使讀者理解面對諸多的個人形象與溝通技巧的安排,會有何障礙,其中包括了 坽感覺很像不是自己、夌因為找不到話題搭訕,所以很難受、奅覺得好累,每天要應付這種虛偽的事情、妵不知道交談到哪種程度才叫作適可而止、妺被人拒絕幾種。為了能夠控制個人資源於最有效的地方運用,因此個人行銷的重要性就產生了。
在談到個人行銷之前,進行了商品行銷的規劃說明,其中包括了(1)行銷研究、(2)市場區隔、(3)選定目標市場、(4)設定產品定位、(5)設定產品策略、(6)擬定執行方案。另外,本章也發展了個人行銷的過程,分別為(1)以客觀立場作自我分析、(2)明確定義出個人的價值、(3)價值的意義、(4)確認播送個人價值的各種細節、(7)維持個人價值的一致性。另外針對個人的價值分析,進行了個人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的分析說明。
第十五章 個人行銷的策略與運用
在經過了第十四章對於個人行銷之規劃與個人價值之分析後,本章主要是針對個人行銷之策略與運用說明,首先針對個人的定位先進行分析,繼而瞭解個人行銷的關鍵資源,最後說明個人行銷的基本策略與運用組合說明之。
在第一節的部分,我們主要運用心反映圖的方式作定位的設定,先透過對商品定位的瞭解,進而推展到對個人定位的瞭解。
在第二節的部分那就是確認個人行銷的各種關鍵資源,這些關鍵資源是一個想要使個人價值推廣向外必須收集與累積的資訊和資源,有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前面已經講過不少了,這裡還是要重新整理一次,分別是收集行銷與公關技巧的資訊、充分完整的人際網路、善用個人風格塑造差異化、誠實面對弱點、保持曝光率、瞭解言論的影響力,培養敏銳的時尚感幾種。
最後,主要針對幾個基本策略進行說明,使讀者能夠充分應用。基本策略主要分為四大類,第一為盡量凸顯自己、第二為大膽轉型、第三為製造表現自我機會、第四為保持聯絡關係。
第十六章 個人行銷的發揮與情境運用
在經過了第十四、十五章對於個人行銷各種過程的介紹後,本章主要針對幾個特定情境進說明,其中包含了家庭環境的個人行銷、職場環境的個人行銷、對外顧客關係的個人行銷幾方面說明,使讀者具備應用的能力。
個人行銷與形象管理的運用情境,通常分為幾方面,第一個面臨到的是家庭環境,因為我們所碰到的第一個與外面接觸的對象就是「家庭」,這其中必須保含幾種角色的處理,向丈夫、妻子、小孩、家長、兄弟幾種,我們會在第二節的部分詳細說明角色定位與關係。第二個面臨到的是職場環境,這裡面包含的是面試、與上司的關係、與下屬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我們會在第三節說明。最後針對顧客關係的情境做個總檢討,瞭解如何運用個人行銷拓展顧客,為這本書留下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