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引論
第一章 什麼是管理哲學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歷程,哲學則是對人類一般經驗做反省的活動。管理哲學就是對管理內外環境或團體關係所秉持的看法、態度或立場。
從修己到安人的歷程中,有一些必要的活動,歸納起來,主要為:1.以計畫為依歸;2.以組織為工具:3.以領導為中心;4.以控制為根本;5.以訓練為起點。把這些活動的經驗,做深入的反省,透過理性思考和想像,建立對管理的整個看法,成為一種管理觀。如果再進一步建立透澈的、協調的、系統的全盤而且深入的看法和想法,那就形成管理哲學。
換句話說,管理哲學是經營管理的觀念導向,提供有效的思想系統,以解決經營管理上的特定問題。經營管理並不限定於企業或任何特定範圍之內,因為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一種經營管理,所以都需要管理哲學。
管理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是管理哲學,一為管理科學。前者設定目的,後者依據所訂目的,尋找可行的代替性方案。前者評估判斷這些代案是否合用,並就其中抉擇一種最為合用的,當做定案。
管理科學提供若干可行的代案,管理哲學則經過價值的判斷,從這些代案當中,選出定案。
管理者需要管理哲學和管理科學兩種不同層次的素養,才能夠把管理哲學妥善運用在實際的管理活動上面,達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第二章 管理哲學與管理實務有什麼關係?
管理應該是一種實務,否則空談理論,終究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任何組織,不但要求對於管理原理、原則、方法具有適切的分析和充分的了解,而且要求對於這些原理、原則和方法的應用,能夠恰到好處。
管理理論的提出,大多經過一定的程序。也就是提出之後,必須經過相當的論證、分析和比較,才能獲得大家的認定。不過,管理者在實際應用這些理論的時候,必須衡量內外環境的變數,選擇合適的管理理論,並且進一步做出合理的調整。也就是以管理理論為經,來持經達變,以求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制宜。
管理理論和管理實務,可以說都是管理哲學的上層建築。先有管理實務。然後歸納出管理理論,最後才找出所依據的管理哲學。換句話說,管理哲學是管理理論和管理實務的基礎。要把管理實務做好,必須先具有正確的管理哲學,並且合理地加以調整,才有充分的把握。也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管理哲學,就會選用什麼樣的管理理論,形成什麼樣的管理實務。
管理者最好從管理實務的表現,反省自己選擇管理理論的能力,並且提高自己的層次,檢討自己的管理哲學,保證自己下一次面臨抉擇時,不再犯錯。這樣一次又一次,促使自己從單元偏道,走向中道。也就是從二者之一的二分化選擇,走出二者之中的二合一中庸之道。先具有明確清楚的安人管理哲學,才能夠在管理實務中,處處表現得恰到好處,合乎人性的需求。
第三章 為什麼要研究管理哲學?
管理活動的方向,需要管理者來決定。管理者為了決定管理活動的方向,必須了解人生的意義,乃至宇宙的意義。了解宇宙人生的意義,必須進入哲學層次。管理者有哲學做為依據,比較容易做出安全合理的決策。
方向比速度優先,管理者把管理哲學搞好,再放心地運用管理科學,才能夠更為安心。
管理哲學,大致可以分成是非難明的理性主義、是非分明的感情主義,以及是非不明的利害主義。這三種管理哲學,表現出三種不同的管理態度。除了利害主義明顯地有所不妥外,其餘兩種見仁見智,不容易獲致共同的判斷。必須對自己的管理哲學,做更為深入的研討,以期做出合理的判斷,及時調整自己的管理態度。
研究管理哲學的目的有二:一為清理觀念,探討管理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促使管理者從全局的眼光來看管理,主要在弄清楚為什麼需要管理?一為指導行為,研究管理應該是什麼?以指導的立場來檢討管理,追究為什麼要這樣管理?管理者明白管理的本質是行為,就應該把管理和倫理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合乎倫理要求的管理行為,盡量把不道德的行為,加以揚棄。
管理哲學必須將管理科學所發現的事實,所提出的理論、所建議的方法再加以反省批判,以求深入而透澈地了解管理的真相。並且進一步養成持經達變的能力,發揮以不變應萬變的最高智慧,透過辯證法、分析法、綜合法和體會法的合理運用,增進自己的管理功效。
第四章 如何實踐管理哲學?
管理者反省自身的管理態度,是實踐管理哲學的第一步。不能夠反省,充其量只是經驗的累積,談不上管理哲學的建立。很多管理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度過一生,實在十分可惜。最好能夠養成邊做邊想的反省習慣,在運用管理科學的同時,尋思為什麼要這樣?並且一個接著一個,不斷追問下去,以獲得根本性的解答。
管理哲學是管理者的中心思想,由管理者自行選用或建立。所有的後果,也由管理者自己承擔。這種自作自受的因果關係,管理者最好有清楚的認知。
人有理性也有感情,前者比較合乎中道,而後者大多由慾望或本能而來,所以多有偏道的絕對傾向。
權變理論的觀點,實際上就是多元中道的主張。在這些多元的主張當中,管理者必須放棄孰優孰劣的選擇,卻能夠審察內外環境的需要,做出合理的應變。
首先,管理者應該明辨吉凶、善惡和利害的不同,盡量以理性判斷來取代感情作用,才能夠趨吉避凶。
常常以多元中道來自我要求,從諸多可行的方案中,以安人為評判標準,抱持謙虛的態度,隨時集思廣益,求得合理決策,並且謹慎趨吉避凶而不是見利忘害。
管理者為求生生不息,永續經營,必須一開始就設定目標,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種慎始的態度,其實就是一種哲學修養,而不是一種管理技術。立於不敗之地,是一種經營理念;如何立於不敗之地,才是一種管理技術。兩者相提並論,彼此配合,才能收到宏效。
第五章 本書的架構為何?
哲學和科學不同,就在凡事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不但知其然,而且還應該知其所以然。任何問題,若是一連串接著追問幾個為什麼?應該可以找出最根本的答案。管理者探究自己為什麼這樣管理?應該能夠找出支持這樣做的管理觀念。管理者具有什麼樣的管理觀念,就會表現出什麼樣的管理態度,也就是做出什麼樣的管理行為。管理態度或行為合理與否?反應在所建立的人群關係,是不是良好?但是人群關係最好和倫理相配合,成為人倫關係。人倫關係是否良好?可以從管理效果來檢驗。本書的架構,便是把管理哲學具體化的管理觀念,藉由管理態度或行為的表現,來建立良好的人倫關係,並且善用在實務上,以產生預期的管理效果。
這觀(管理觀念)、為(管理態度或行為)、倫(人倫關係)、得(管理效果)四者構成管理的另一種循環。管理觀念實際上就是管理者自身所秉持的經營管理理念,由這些理念衍生出管理態度或行為,造成不同的人倫關係,導致不一樣的管理效果。要求管理效果良好,單憑改變管理態度或行為還不夠,必須從管理觀念的合理調整與堅定信念著手,才會自然而然順利地結出美好的管理果實。管理觀念需要定期檢討與評價,管理態度必須依時、空和對象,做出合理的調整,管理效果同樣需要事前妥為控制,以期符合原定的要求。寧可事前充分思慮,有那些可能引起悔憾的地方,事先加以避免。並且分階段檢討,發現差錯馬上加以改正。
第六章 基本的理念有那些?
每一個人的管理理念,都應該受到相當的尊重。但是有一些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幾乎是歷久彌新的基本理念,更是直得大家用心來體驗,當做不易的常則。
我們提出德本才末,慎始善終,趨吉避凶,自作自受四大基本管理信念,分別說明其要旨,藉供參考。
德本才末並不是不重視才能,而是以品德修養為基本要求,通過基本的檢驗標準,然後才來要求才能。於是把人才分為有德有才、有德無才、無德無才、無德有才等四種等級。同樣有德,當然以有才為優先。同樣無德,不得已只好以無才為優先,因為無德有才,最為可怕,不如退而求其次,起用無德無才的人,更為安全。
慎始指一開始就應該小心謹慎,把計畫做好。但是慎始不一定善終,所以妥為執行,用心調整以求效果良好,也是十分重要的過程。舉凡計畫人員的主觀限制、多人意見的拼湊妥協、實際的民主參與不足,怠惰苟安心理的作祟,資料的不足與不確實,以及資源的評估失之偏高等障礙,都應該盡力加以排除,以求善終。
趨吉避凶和趨利避害不同,因為利未必吉,而害也不一定凶。管理者不可能不求利,卻應該進一步分辨利的性質,求大吉的利,拋棄有害的利,自然趨吉避凶。
自作自受必須親自印證,才能深切體認。把事業當做修、齊、治、平的手段和過程,而不是目的,才能夠在職場中修治自己,而不致為求發展事業,反而害己害人,賺得金錢卻白活一輩子,豈不是捨本逐末?
第七章 如何對待政府?
國家由武力所造成,其組成要素為:領土、人民與政府。國家的演進,由神權而君權到民權,即將進入世界國家的階段。未來大同社會,經濟的比重超越政治。
政府是國家所設置的機構,主要功能在表現國家意志,執行國家意志以及處理國家事務。其組成要素為:法律、官吏及政務。現代化政府,應該讓流通於世界各地的資訊透明化,改變殖民的心態,同時也愈來愈不能採用保護政策,逐漸使整個世界,構成一個大同社會。
經營管理者對待政府的態度,通常有利害主義、感情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不同。利害主義重視政府的措施,是不是合乎組織或個人的需求?是即配合,否則便設法抵制、抗爭或出走。感情主義認為國與國之間的界限,相當清楚。就算地球村逐漸形成,祖國畢竟還是自己的國家,而另外的國家,不過是其他世界的一部分,因而重視本土化,在情感上盡量配合政府的要求。理性主義則包含利害與感情,調整到合理的程度。
利害主義和感情主義,都是單元偏道的主張。理性主義應該包容多元,拿捏到中道的地步。以多元中道取代單元偏道,應該是經營管理者必須堅持的理念。
政府居於國家安全的顧慮,對某些產業採取保護政策,人民為了民族感情而愛用國貨,在合理的範圍內,應該視為理性的選擇。但是,長期如此,或者假公濟私,利用這種利害和感情來營私舞弊,協助少數人剝削多數人,那就很不合理,並不是理性主義應有的態度。
第八章 如何對待社區?
社區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現代化,最好由民眾自動自發,自主地塑造出堅實的社區意識,組成社區發展協會,分別從公共設施、生產福利、精神倫理三方面積極建設,在活動中培養共同感情。
具體的作法,最好是把學校和社區結合起來,一方面學校社區化,一方面則社區學校化。透過親師合作、義工制度、鄉土教育、成人教育等方式,力求共享社區資源,以促使社區自助,盡量減少政府的干預,不但注重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及生活環境的改良,更進一步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以及生活的安定性和安全感。
利害主義對於社區的態度,大多憑著個人的利害觀點,來規劃和參與社區事務。由於缺乏自動自發的精神,社區發展遭受利害主義的影響,社政、教育、衛生、農牧、建設、兵役、財政等,往往各有所思,也各行其是,常常忘記了各部分都是社區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以致本位觀念作祟,不但不能資源共用,反而互相牽扯。
感情主義的社區意識,主要來自隸屬感。但是由於社區民眾在感情上各有不同的感受,而又常常彼此較勁,形成派系而互相抗爭,以致因私害公,感情用事。
理性主義一方面以社區的利害來取代個人的利害,一方面則設法調節個人的感情,不因私害公,並且藉由社區與學校的密切結合,採取工作夥伴模式的工作流程,共同塑造社區文化,為提升社區生活品質而努力。使個人或組織所屬的社區,得以正常而順利地發展。
第九章 如何對待政團?
政團是國家之內,一部分志同道合的人士,希望透過集體的努力與奮鬥,達到控制政府,實現某種政治主張的組織。其主要構成要素,為同志、政綱、紀律與費用。以正當活動與必要手段,來爭取大眾的支持。
政團中組織最嚴密,政治作用最顯著的,稱為政黨。其主要功能,在組織與再教育選民、提名候選人並支持其當選、溝通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以相互監督制衡來促進民主政治負責有效、爭取執政控制政府。
純粹以利害關係相結合的政團,即為利益團體或壓力團體,透過進行宣導、協 助競爭、草擬法案、進行遊說、請願活動、遊行、罷工等方式,向政府行政及立法部門施展壓力,以爭取成員的利益。
利害主義對政團的態度,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利害關係。感情主義則以個人的好惡來決定,對某些主張、政團領導人的魅力有所偏愛,便在感情上全力加以支持。
感情主義並不一定全然欠妥,但是感情用事,顯然對政團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最好盡量避免。
理性主義秉持合理承擔社會責任、實施有效管理、訂定明確社會目標、表現優良組織形象、擴大對社會良性影響、提供誠實榜樣、預先宣示未來變革、善用有限資源、促進社區正常發展、以及發揚本土文化等十大原則,只要政團秉持這樣的做法,我們就應該全力加以支持,使其主張獲得實現。換句話說,若是有違這些原則,我們也必須勇敢地站在反對的立場,削減其影響力。
第十章 如何對待股東?
股東和員工是內部管理的主要對象,除此之外,還有供應廠商和銷售者,也應該同時列入考慮。
對內管理態度的共同法則,主要有建立合理管理制度、採用人性化管理方式、以忠誠服務提高組織信譽、用以讓代爭來取代激烈競爭、維持彼此安寧來增進大家幸福、以適宜行動表達個人好意、透過合理溝通達成有效領導、善盡各人最低限度的義務、採取民主參與原則依集體意見做決策,以及支持壯士斷腕作風等。
股東是企業的投資者,最關心公司的財務與業務。公司對股東常採取若干策略,如定期提出財務和業務報告,設置股息平衡準備金以保障股東平穩的收益,按時發放股息,以安股東為決策主要考慮因素之一,保留盈餘以供擴充或轉投資及重大改變事宜,事先徵詢股東意見等。原則大抵相同,而實際做法則大同小異。
利害主義對股東的態度,從募集資金開始,便以出錢大方而意見很少為主要訴求,彼此都以利害來衡量,只要蜜月期間一過,內鬥愈來愈劇烈,勢所難免。
感情主義對股東的態度,主要以情投意合,彼此具有相當濃厚的感情,做為衡量的標準。同樣會引起股東的感情用事,因而造成派系,引起內鬥,也難以避免。
理性主義秉持合理的態度來面對股東,比較容易引發股東的理性。口頭上不能夠承認有派系,心裡頭卻接受難免有派系的事實,只要大家為公司設想,不同的意見應該都獲得相當的尊重,可以降低和化解內部鬥爭。
第十一章 如何對待員工?
員工是企業的骨幹,是組織興衰、成敗、存亡的關鍵。員工所關心的,莫過於正大的經營目標、良好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薪資報酬、公正的升遷管道、和諧的工作氣氛、適當的工作保障、暢通的溝通型態、適切的關懷與認同、可靠的退休制度,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員工不安,不可能忠誠肯幹。員工能安,才有既忠誠又肯幹的表現。經營者必須在安人的大前提下,追求穩定與進步,並且放心地尋求安全、使命、利潤與績效的達成。光明正大的號召目標,樹狀的組織精神,提供員工精神和物質雙方面都良好的工作環境,以真誠關懷來提高員工滿意度等等,都是安員工的具體做法。
利害主義對員工的態度,抱持有利即關心而有害便厭棄的原則。對於員工的建議,只截取對公司有利的部分,卻割捨相關的配套。工作時十分關心員工,工作完成後即翻臉不認人。看似有利於公司,實際上很不利。
感情主義對員工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凡事以個人的好惡為評量標準:感情深厚的什麼都可以商量,反之則一切公事公辦。若是感情淹沒理智,使自己的所作所為,逐漸失去控制,就會反過來對自己十分不利。
理性主義並不排除厲害或感情因素,除了兩者兼顧並重,掌握到合理的程度之外,還有一種道義,甚至超越利害和感情,成為最重要的考慮。組織成員若是因道結合,把其中的道化成合理的行為,便是道義。以理性的態度,實踐公司的理念,用來對待員工,最為合理。
第十二章 如何對待顧客?
顧客是管理態度的重要對象,最好視為外部的內人,也是內部的外人。在考慮對外時,固然要把顧客考慮在內;而在衡量對內時,也應該把顧客列為主要對象。
生產導向時期,由於生產不足,供不應求,顧客的地位並未受到重視。到了大量生產,以致生產過剩,不得不調整為市場導向。若是賣方市場,顧客的力量和企業相比,還算是相對薄弱。一旦形成買方市場,顧客的力量相對強大,消費者的地位,便十分受到重視。
顧客的主要願望,至少有貨真價實、真誠服務、供應不斷、持續創新,以及不受傷害等,企業最好依據這些願望,做好合理的因應,力求不使顧客吃虧上當。
利害主義的宣傳廣告,大多站在利害的角度來加以分析,通常以神效、速度、省錢、省力、優勝、超越、方便等項目為主,針對利害,盡量誇大和增強。
感情主義的宣傳廣告,當然以感情為主要訴求,通常以親子、伴侶、鄉土、奇珍異寶、國家民族、宗教、社團、歷史事件為對象,激起感情作用,引起眾人的同情,進而產生關愛的行動,達成預期的企圖。
理性主義的宣傳廣告,事實上也以利害或感情為主要訴求,無論神效、速度、省錢、省力、優勝、超越、方便,或者親子、伴侶、鄉土、奇珍異寶、國家民族、宗教、社團、歷史事件,都是可以運用的課題,只要內容正當、明確,方式合理妥當,便合乎理性主義的要求。顧慮長期的信用,秉持社會公義,當然應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