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緒論
一、消費者是指從事消費活動的人或團體,是消費品的實際購置者或潛在購買者,是消費品的享用或使用者。
二、經濟問題是泛指如何有效利用資源的問題。
三、消費者所面對的經濟問題,是一個涉及到消費者的目標設定、擁有資源多寡以及其掌握市場訊息、其具有的資源配置能力與技術等層面的問題;換言之,乃是一個如何有效利用其資源,以求得在既有的資源、訊息及技術條件下,達到其目標值最大化的問題。
四、經濟學是一門探討如何有效使用稀少性資源的學問。
五、機會成本是使用一項稀少性資源的代價,也就是放棄用在別種用途中,其可能得到的最大利得。
六、比較利益原則認為一項資源的最佳使用方式,是將其用於相對利益最大的那一種方式。
七、人是具有理性的,且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八、消費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主要在對於消費行為及消費者基本條件(含偏好結構、資源條件及消費技術等項)兩的互動關係的了解與澄清,以及兩者與經濟面、非經濟面因素之間關係的探討。
九、消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一般較常採用的有演繹法與歸納法。
第二章 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的決定
一、個別需求是指個別消費者在一定期間及其他情況不變下,對應於一項財貨或勞務的不同價格,與其所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間的一種關係;市場需求是由全體消費者的個別需求加總而成。
二、影響消費者購買量的因素,包括(一)消費者的所得及其分配情形,(二)消費者的偏好,(三)該項財貨的價格,(四)其他相關財貨的價格,(五)消費者的預期,(六)消費者的人數及其結構,(七)考量時間的長短,(八)該財貨的消費屬性。
三、需求法則強調一項財貨的需求量與其價格之間的負向關係,此一負向關係可以利用價格變動引起的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來加以闡釋。
四、當該項財貨價格以外的那些其他影響消費者購買量因素有變化時,都將導致需求出現變動的情形。
五、所謂彈性,是一種利用相對變動比例的概念,來測量一變數受到另一變數衝擊時,所產生的影響大小;該影響大小,可以利用彈性係數來衡量。
六、常用的需求彈性有三種,即價格彈性、交叉彈性及所得彈性。
七、個別供給是指個別廠商在一定期間及其他情況不變下,對應於一項財貨或勞務的不同價格,與其所願意且能夠供應的數量間的一種關係;市場供給是由全體廠商的個別供給所加總而成。
八、影響廠商供應量的因素,包括:(一)生產技術的水準,(二)生產要素的價格,(三)該財貨的價格,(四)其他相關財貨的價格,(五)廠商的家數,(六)未來的預期,(七)考量期間的長短,(八)其他經營環境或條件。
九、供給法則強調一項財貨供給量與其價格之間的正向關係,此一正向關係表示該財貨增產的成本是呈現遞增的情況。
十、當該項財貨價格以外的那些其他影響廠商供應量因素有變化時,都會導致供給出現變動的情形。
十一、市場均衡是指一個財貨市場的處於均衡狀態,即存在一價格水準,使得買方的需求量剛好與賣方的供給量一致,表示在一定的條件或因素下,消費者與廠商都無意再變動該價格水準以及該交易量。
十二、市場均衡是由市場機能這隻無影手指揮下所達成的。
十三、當影響需求關係或供給關係的相關因素或條件改變時,則會導致市場均衡的變動。
第二篇 消費者的選擇及其個別需求曲線
第三章 消費者的偏好結構與預算限制
一、消費組合與消費者滿足水準之間的函數關係,稱為效用函數。
二、邊際效用是指平均變動一單位財貨的消費,引起消費者效用值的變動量。
三、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是指消費者消費一項財貨所帶給他的邊際效用,當消費量持續增加到一定量之後,通常都會出現遞減的走勢。
四、等效用曲線是由帶給消費者相同滿足水準的財貨消費組合的集合或軌跡。
五、等效用曲線具有下述性質:(一)負斜率;(二)不同的等效用曲線不會相交;(三)離原點越遠的等效用曲線,其效用值越大;(四)凹向原點(表示邊際替代率遞減)。
六、邊際替代率(MRS
xy)是指平均變動一單位X財貨,在維持效用值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替代Y財貨的單位數;換言之,MRS
xy相當於等效用曲線斜率的絕對值。
七、兩財貨完全無法替代時,其MRS為零,等效用曲線量L型;兩財貨完全替代時,其MRS為一固定常數,等效用曲線為一直線段。
八、消費者對於財貨的購買,受到預算的限制;一般稱剛好把所得花完的財貨組合的集合或軌跡,為預算線。可以利用預算線在兩軸的截距大小,來表現所得的高低;預算線斜率的絕對值,剛好表達在市場上一單位X軸財貨所能換得Y軸財貨的數量,為一兩財貨交換比例的概念。
九、當財貨價格下降或所得提高時,將使得預算線往右上方移動,表示消費者能夠購買得起的消費組合擴大了;反之,當財貨價格上升或所得降低時,預算線會往左下方移動,表示消費者可以買得到的消費組合減少了。
十、無異曲線相當於等效用曲線,祇是其不再強調效用值的數字大小,而著重滿足水準的順位高低。
第四章 消費者均衡的概念與應用
一、消費者均衡(或消費均衡)是指在現有的主客觀環境與條件下,消費者不會改變其購買財貨組合的一種狀態。此一消費者均衡下的財貨組合,稱為消費均衡點。
二、消費均衡點是等效用曲線與預算線的相切點。
三、所謂邊際效用均等法則,是指消費者達到滿足程度最大時,其購買的財貨組合,必然會符合使得最後平均花一塊錢,在購買任何財貨上所能得到的邊際效用是均等的條件。
四、消費者均衡的概念,可以應用於下述問題的解決上:(一)消費者要花多少所得在現在財貨的購買上,(二)消費者如何面對新品的問題,(三)消費者如何面對價格打折的促銷活動?(四)消費者如何面對附送贈品的促銷活動?(五)消費者如何面對廠商的搭售問題。
第五章 消費者個別需求曲線
一、一財貨價格的改變,引起消費者均衡的變動;此一消費者均衡的變動,可以分解成來自此一財貨價格改變的兩項效果,即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
二、相關財貨價格、消費者所得或其偏好等的改變,均有可能導至個別需求曲線的變動。
三、消費者對於不同數量的財貨購買,其最後一單位所願意接受的最高價格,稱為其保留價格或需求價格;此一價格的高低,相當於最後一單位財貨帶給消費者的邊際效用的大小。
四、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在從事其消費活動時,對於財貨的購買,其願意支付的金額,超出其實際支出的差額。
五、一般將購買量與按消費者平均願意支付金額訂定的價格兩者之間的需求關係,稱為全有或全無的需求,表示消費者祇能在買與不買之間加以選擇,而不能在購買的數量上作決定。
第三篇 生產成本及廠商的供給行為
第六章 生產技術與生產成本
一、生產函數是描述一項財貨的最大產出量與其投入量之間的對應關係。
二、邊際報酬遞減法則,是指當其他要素投入量不變時,持續增加一要素的投入量,達到一定水準以後,終將出現其邊際產量遞減的現象。
三、廠商將會在生產的第二階段,來選擇其變動要素的使用量。
四、等產量曲線是指生產相同產量水準的不同要素組合的軌跡,其斜率的絕對值就是兩要素之間的邊際技術替代率(MRTS);同時,當兩要素間在生產上具有相互促進效果時,MRTS會出遞減現象,此一現象將藉由等產量曲線的凸向原點性質來加以呈現。
五、規模報酬係指所有要素投入量按同一比例一起變動時(用以表示生產規模的變動),所引起產量的變動;可以分為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遞減及固定規模報酬等之種類型。
六、生產成本函數,是指在一定期間內,以及在現有技術水準之下,廠商生產不同產量水準與其最低花費之間的對應關係。
七、長期是指所有生產要素都可以加以調整其投入量的一段期間,而短期是指至少存在一項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是無法變動的一段期間。
八、短期生產總成本包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種。變動成本通常是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生產的第二階段時,變動成本的斜率或邊際成本是遞增的。
九、短期的邊際成本曲線在其遞增階段,會隨著產量之增加,先後從平均變動成本及短期平均成本等兩曲線的最低點穿過。
十、邊際產量均等法則,是指若廠商為了要使生產一定產量的成本最小化時,必然會滿足下的關係,即花在每一要素僱用上的最後一塊錢,均能得到同一水準的邊際產量,或都能增加相同的產量。
十一、長期平均成本不至於此短期平均成本來得大,一般稱LAC曲線是SAC曲線的包絡曲線。
十二、當LAC曲線隨產量之增加而遞減時,稱為出現規模經濟現象;而當LAC曲線遞增時,稱為規模不經濟;但當LAC曲線呈現一水平線時,則稱為固定規模經濟。
第七章 完全競爭廠商產量的決定
一、完全競爭廠商的總收益等於其產品市場價格與產量(或銷售量)的乘積,而其平均收益與邊際收益都等於產品的市場價格。
二、完全競爭廠商短期均衡的必要條件有二,即:(一)市場價格不能小於平均變動成本,(二)市場價格要等於生產最後一單位產量的邊際成本。在短期均衡下的產量水準,就是此一完全競爭廠商在利潤極大化或損失極小化下的最適產量。
三、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供給曲線有二段:一段是當價格不小於AVC最小值時,在歇業點以上的MC曲線就是其對應的供給曲線;另一段是當價格小於AVC最小值時,則供給曲線就落在對應的縱軸上。
四、生產者剩餘是指廠商的實際收益,超出其最低可以接受額度的差額部份,其大小相當於利潤與固定成本的和。
五、在歇業點以上的AVC曲線,可以用來表示全有或全無供給的概念。
六、完全競爭廠商長期均衡的必要條件有二,即:(一)價格等於LAC,(二)價格等於LMC。在長期下,完全競爭廠商祇存在一供給點,而不存在供給曲線。
第八章 獨占廠商的生產決策及其對於消費者的影響
一、在單一定價下,獨占廠商的短期均衡必須滿足下述二份條件:(一)MR=MC,(二)P≧LAC。
二、所謂差別取價,是廠商按消費者的類型或購買量的多寡區間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差別定價的方式,可以分為一、二、三級等三種。
三、完全差別定價方式,相當於將一般的市場需求曲線,變成為邊際收益曲線;而將全有或全無的需求曲線,變成為平均收益曲線。
四、在三級差別定價方式下,獨占廠商會對需求彈性較低的市場訂定較高的價格,且相對上供應較少的產量。
五、獨占廠商的生產決策,相對於在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下,消費者會受到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獨占廠商的出現,也有可能在某些狀況下,是對消費者有正向的影響。
第九章 不完全競爭廠商的生產決策及其競爭策略
一、獨占性競爭廠商之間的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具有異質性,故消費者對於其產品的需求曲線具有負斜率性質。
二、在獨占性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下,其最適產量會滿足下述兩個必要條件:(一)MR=MC,(二)P≧AVC;另一方面,其長期均衡的必要條件為:(一)MR=LMC,(二)P=LAC(或π=0)。
三、寡占廠商之間的競爭,較常提及的方式有合作、不合作及掠奪等三種。
四、卡特爾模型是指市場中的寡占廠商,基於共同利益的考量,彼此結合成為一家卡特爾,統一訂定售價,決定總產量及個別成員廠商的產量配額。
五、柯諾模型是指寡占廠商是在已知其對手廠商的產量下,來決定其最適產量的生產決策模式。可以由寡占廠商的反應函數,共同求解各廠商的柯諾均衡產量。
六、掠奪式定價模型是指寡占廠商試圖將價格壓至對手廠商的平均變動成本之下,以迫使對手廠商退出市場,達到其提高市場占有率,並追求長短期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七、寡占廠商是否值得採用掠奪式定價策略,宜經審慎評估後才能決定。增進市場的競爭性,將有助於抑制寡占廠商採用一些不利於其他廠商或消費者的動作。
第四篇 消費者選擇專題
第十章 消費者的跨期選擇與工作所得水準的決定
一、影響消費者二期消費支出的決定因素,有利率水準、二期的所得水準及消費者對於二期消費者的偏好結構等三項。
二、利率上升,一般上對於儲蓄者有利,而不利於借款者;不過,借款者若因利率之上升而改變成為儲蓄者,則有可能因而得利。
三、影響消費者工作所得的決定因素,有工資水準,消費者對於休閒與所得的偏好結構等兩項。
四、工資水準上升時,若其對於休閒影響的所得效果大於替代效果,則工作時間會減少。
第十一章 消費者在不確定情況的選擇
一、依狀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消費水準,稱為或有消費。
二、面對公平的保單,消費者的或有消費預算線的斜率絕對值為P/1-P;其中,1-P是發生事故的機率。而不利於消費者的保單,其預算線的斜率絕對值,將小於P/1-P。
三、公平睹局的或有消費預算線的斜率絕對值為P/1-P;其中,1-P是消費者輸的機率。對消費者不利的賭局,其預算線的斜率絕對值,將大於P/1-P。
四、風險愛好者不會購買公平的保單,但一定會參與賭博。
五、風險趨避者對於公平的保單,將購買全額的保險;而除非是非常不公平保單的情況下,通常對於不公平的保單,仍會購買部份額度的保險。同時,風險趨避者一定不會參與公平的賭局。
六、風險中立者對於公平的保單或賭局的態度是中性的,是否購買保險或是否參與賭博,均與其原來之滿足程度一樣。但是,風險中立者一定不會購買對其不利的保險或參與不利的賭局。
第十二章 消費者在資訊不對稱下的選擇
一、資訊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中的一方握有較多資訊的情況。
二、資訊不對稱按照其影響交易階段的不同,分為隱藏特性與隱藏行動兩類。
三、在隱藏特性下,會出現逆向選擇問題;通常可以利用訊息傳遞與訊息甄別的方式,來克服此一問題。
四、在隱藏行動下,會出現道德風險問題;通常可以採用提供透因或內生化成本的方式,來克服此一問題。
五、在資訊不對稱下,政府可以藉由法律或行政手段,提供解決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的必要幫助。
第十三章 消費外部性與公共財消費者的問題
一、消費外部性是指消費者在從事其消費活動時,由於將受到衝擊,故也會直接關心其他廠商的生產活動或其他人的消費活動。
二、廠商的生產產品的成本與其社會成本若不一致時,表示存在外部成本。
三、消費外部性的存在,將導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現象。
四、公共財為一具有下述二種特性的財貨:(一)在消費上不具有互斥性,(二)一旦生產出來,在供給上不見有排他性。
五、公共財的消費,會出現搭便車以及供應量少等兩個問題
第十四章 消費行為的規範與保護
一、消費行為的過程與結束,往往會製造出有待進一步處理的垃圾、排泄物,以及出現危害自身乃至他人生命、健康、財產的情形,以致於影響到他人的權益,故有規範的必要。
二、消費行為的規範有三種類型:資訊不對稱、負的外部性以及公共財的擁擠、過度使用或破壞。
三、政府若想減少違規的情況,就必須從提高消費者違規所可能得到的預期罰金下手。
四、我國於民國83年1月公佈施行消費者保護法。
五、由於消費者對於其消費財貨的各項相關訊息,了解不夠,且居於弱勢地位,往往難以確保其個人應有之權益,因而存在由政府立法保護的必要性。
六、於我國消保法中,分為:(一)健康與安全保障,(二)定型化契約,(三)特種買賣及(四)消費資訊之規範等四節計20條條文,未規定消費者的權益事項。
七、消費者權益受損時,可以利用申訴、調節及訴訟等管道來申請保護,並得請求懲罰性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