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世紀國際與台海戰略環境
由於美國的亞太戰略是促成新世紀國際戰略環境與台海戰略情勢發展的臍帶,所以探討新(廿一)世紀區域戰略情勢演變時,美國的戰略動向成為貫穿國際戰略環境與台海戰略情勢不能或缺的指針。特別是舊蘇聯於1989年瓦解後,「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成型,導致廿世紀末的最後十年以及新世紀國際戰略環境的演變、特色、威脅型態等,不但成為包括對岸中共在內的許多周邊國家最優先考量的國家安全議題,中共崛起的走向也連帶地影響到台海情勢的穩定,衝擊到我國國家安全的發展。
本章首先選擇與台海戰略情勢有綿密互動的相關區域,描述新世紀的國際戰略環境演變。其次介紹新世紀國際戰略環境的特色、威脅類型。接著闡述中共在新世紀國際戰略情勢下的回應措施,進而從新世紀國際戰略情勢、美國亞太戰略、中共的戰略觀等三項變化,預窺對台海戰略環境的衝擊。
本章特別指出,朝鮮半島問題、台海問題以及印度與巴基斯坦有關克什米爾領土爭議問題是亞太地區最引人關切的三個引爆點。而從對岸中共的角度觀之,由於維持現狀,發展經濟是亞太周邊國家與美國的主要目標,所以東北亞的核武問題可能成為中共對台發揮影響力的槓桿;而中共在雄厚的市場商機潛力下,足以吸引東南亞國家與中共展開合作,間接排除我方參與東南亞的經濟窗口,也進一步對我經貿發展產生不利的衝擊;特別是中共近期增加國防經費,也將可能導致台海面臨軍備失衡。以上不利的趨勢都使我國國家安全議題的討論更形複雜與急切。(本文完整資訊由沈明室博士提供)
第二章 新世紀全球化趨勢與國家安全
全球化可以簡單的詮釋為是一種「西方現代社會在全球的擴散現象」,其趨勢與影響是研究新世紀國家安全思維時,無法迴避之議題之一。學術界對於全球化的爭議基本上可以劃分為超全球主義論、懷疑論與轉型論三個學派,其衝擊之面向則至少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軍事等不同國家安全之主軸。舉凡外交與內政界線趨於模糊、純軍事戰略的影響力正值下降、國家整體競爭條件成為影響國內經濟的指標、市場機制改變國家主權的自主性、傳播媒體激烈併購與涉足各地域的文化事務、電視節目進口、旅遊觀光人數驟增、溫室效應、安全型態呈現兩極化發展、第三波文明發展下的資訊戰與網路戰、遏止非軍事威脅的合作機制等,都是全球化的重要表徵。
然而政治全球化提供了思索權力政治的前提,使人們能以更多元的價值來質疑國家主權的必然性;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一國不易推動經貿保護政策,反而是國家必須配合市場擴張,才能創造經濟效益;文化全球化涉及「媒體如何確保公民有知的權力?」的問題,但是在國家安全的大旗下,言論自由或新聞報導獨立性經常與國家安全對立;環境全球化暴露出台灣環境汙染的問題亟待解決;最後,軍事全球化基本上未改變台灣生存威脅之本質。(本文完整資訊由沈明室博士提供)
第三章 新世紀全球化趨勢下的國家安全思維
全球化與反恐戰爭是當前國際環境的主流價值,台灣(中華民國)身為反恐體系的一份子,並對全球化浪潮正值型塑的過程,各種不穩定的因素將對傳統安全觀產生衝擊。事實上,軍事全球化的步調已經對國際間穩定與各國國家安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反映出一些存在於人類社會已達數百年的安全觀念正值轉型,固有的國家安全思維必須重新接受軍事全球化的檢驗。「國家安全戰略」既然是藉由匯集政治、經濟、軍事、心理、科技與外交等手段,達成國家目標的全盤途徑或主要計畫,而且國家安全戰略又受到國家利益與國家目標之指導,我們在探討新世紀全球化趨勢下的國防安全思維時,就無法規避此一議題。
「綜合性安全」是全球化趨勢下的思維產物,「綜合性安全」強調安全的多樣化內容與多重型態,除軍事安全外,還應包括許多非軍事安全,如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安全等。該主張者並指出,國家安全威脅並非皆來自外部,許多威脅是來自內部的因素,而且它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可能較前者更直接。它與其他戰略理論不同處在於「綜合性安全」本身傾向是一套「系統」的概念,而不是依賴契約(集體安全)、體制(共同安全)、理性的行為(合作安全)而推展國際安全,或企圖將國家安全寄託在無所不包的全方位角度(人類安全)。「綜合性國家安全」跳脫出冷戰時期的權力平衡架構,但是仍在理性與務實的行事準則下,強調國家主權的不可取代性,同時也同意將預防外交、第二軌道與信心建立措施等「非傳統安全」的議題納入「綜合性國家安全」的架構下討論。
本章特就「綜合性國家安全」手段、政策、實用性作一綜覽,並介紹軍事互信機制的緣起與內容。(本文完整資訊由沈明室博士提供)
第四章 新世紀國際恐怖主義與非傳統安全威脅
2001年9月11日上午,當恐怖份子劫持的客機撞向紐約世貿大樓和五角大廈時,有不少戰略分析家即已預測,九一一事件將在人類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分水嶺的角色。這起恐怖攻擊事件,不僅帶來重大的人命和財產的損失,也讓許多國家重新檢討安全機制和能量,在思維、制度和實體上,做出具體的變革與調整。
恐怖主義其實也被視為是一種非傳統性的威脅。事實上,無論是恐怖主義或非傳統性的安全威脅,它們在人類歷史上早已存在多時。隨著時代與其他伴隨物的演化,恐怖主義或非傳統性的威脅只是以相似或不同的面貌呈現,持續地影響國際和各國的政治運作。
本章內容主要依據前述兩大主題,分別研究探討恐怖主義與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就恐怖主義部分言,其相關名詞界說、特質、主要組織類型、重大行動將個別被探討。論述內容亦將對新世紀恐怖主義的本質是否改變討論,舉證析理以瞭解其真實狀態與未來趨勢。對於非傳統安全威脅,本章論文逐一介紹其主要特質與議題,並以案例說明方式,使讀者可以比較理論與實際,而獲得更深廣的體會。最後,本章內容將綜合性地針對所探討的兩大主題,分析並嘗試性地提出有效回應的機制與措施構想。
第五章 新世紀不對稱戰爭與非正規作戰思維
美國2004年的國防預算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這項數字超過了全球國防預算排名第二至廿名國家軍費支出的總和。兩次波灣戰爭對世界注意軍事發展的人士而言,其中最顯而易見的經驗教訓是:以對稱作戰方式做公平的較量,實難與美國軍事實力匹敵。強調軍事科技的美國,其軍事實力已經遠超過它的盟邦和潛在戰略競爭對手。在後冷戰時期,美國對於不對稱作戰的討論與關切已漸增加。基於美國為當前世界唯一超強,對大多數潛在敵人而言,在可見的未來,彼等以不對稱作戰方式來攻擊美國,乃為其所能著力的最重要戰略;因此,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家對不對稱作戰投以較多的關注,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平心而論,對於不對稱作戰的研討甚少產生具體變革與調整。關切的重點,主要也是聚焦於敵人可能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攻擊美國。
本章內容首先指出,不對稱作戰概念雖在人類戰爭史上出現極早;但是,冷戰結束後此一名詞才開始較正式地在探討國際安全的概念中出現,並逐漸成為運用較多的詞彙和一種作戰思維。在扼要探討各家學者對不對稱作戰的界說後,本章依據相關文獻研析後指出,不對稱作戰其實是強者與弱者都在運用的方式,雖然兩者的取材與著重點未必盡同,但目的均在轉換敵我優劣勢以贏得戰爭的勝利。此外,本章並就不對稱戰爭的特性與主要威脅方式,進一步做簡要的探討。
非正規戰爭在十九世紀開始興起。面對西方殖民勢力優良的武裝部隊及武器裝備,當地反抗外來政權的團體必須以非正面對峙的方式作戰,以保留實力並伺機求勝。在通常為持久的鬥爭中,反抗統治階層的勢力藉由對時間、空間、支持與合法性等因素的充分妥適運用,期能主客易位、轉換優劣態勢。就統治階層而言,瞭解問題確實存在並迅速採取確認位置、疏離孤立和撲滅根除的策略,才能鞏固既有政權。本章巧妙地由統治與被統治觀點的對照,說明非正規戰爭的重要考量及探討其如何進行。
最後,本書綜合各種文獻與分析當前全球安全與戰略時況,強調不對稱戰法與非正規戰仍然有其存在與發展的空間;這些類型戰爭的重要性非但並未減退,更將以新舊雜陳的風貌出現,並持續影響人類社會的戰爭行為。
第六章 新世紀國軍非傳統安全角色之探討
就台海安全而言,雖然兩岸對峙的基本戰略格局並未產生重大變化,但是由於兩岸交流活動的頻繁,金馬小三通的開放,使得兩岸格局出現在緊張中帶有和緩,在威脅中帶有和緩,在威脅中帶有和平的渾沌狀況,以往傳統安全的性質也滲入了非傳統安全的元素。儘管國軍所面臨的強敵仍在海峽對岸經常以不放棄武力犯台恫嚇,使得國軍必須時時備戰以面對嚴峻的傳統安全威脅,而由於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散佈,更對平時與戰時的經濟運作、社會互動與軍事作戰的本質帶來重大改變。
面對非傳統安全情勢國軍未來必須考量結合民防與動員體系,在平時配合消防救難體系的運作,配合國軍進行各項非軍事性任務的協助,俾便戰時能擴充其能量,承擔大部分非軍事性任務,使縮減員額後的國軍能真正致力於戰備訓練的本務,而且在未來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升高的情況下,可以強化民間、政府與軍隊對各種緊急事件的應變與整合能力。(本文完整資訊由沈明室博士提供)
第七章 新世紀共軍對台非武力「三戰」─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
共軍在美伊戰後致力美軍相關戰法的研究,爾後更強化各部隊對於「三戰」的訓練,希望在未來資訊化或高科技化的戰爭中,發揮三戰的影響,爭取非武力戰的優勢。共軍提出的三戰理論,包含輿論戰、法律戰及心理戰,除了具有「以敵為師」,向美軍學習外,也有指向台海戰場的強烈針對性。共軍致力研究與推行三戰的目的,即在針對台灣問題,企圖在文攻武嚇或文武並用策略下,贏得台海戰爭。
面對中共三戰策略,我們除了落實精進戰備訓練,強化嚇阻戰力,以防止共軍任何的侵犯意圖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全民心防的凝聚;唯有軍民同心,加上國軍戰力的提升與全民對國軍的支持,才能夠整合成為堅強的國防力量,有效防止中共任何武力戰或非武力戰的戰略圖謀。(本文完整資訊由沈明室博士提供)
第八章 新世紀數位化台灣與台海安全發展特性
從1993年到2004年10年間,人類社會對資訊網路科技的發展及運用,速度之快,範圍之廣,技術之高,真難以道理計。資訊與網路影響人類社會之深,不僅是生活而已,更已廣闊至經濟、政治、文化,甚至是國防軍事與國家安全層面。
台灣社會數十年來,政府到民間企業,在資訊技術產業的發展與成就,已是全球經貿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政府兩兆雙星的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到2008年「數位台灣,綠色矽島」的國家發展計畫;從行動台灣到600萬寬頻到戶的多元數位生活推廣;從電子化政府服務模式到資訊法規、安全及基礎建設的逐年完善;數位化台灣社會,e化人民生活等,對2300萬的台灣人民已是為期不遠的夢想,台灣社會的新世紀轉型即將跨入另一階段。
從人類社會產業與軍事工藝發展的歷史關聯性,看國家安全及國防事務思維的轉變,因此而提出軍事革命與資訊戰爭相互結合論點的美國學者托佛勒,在1993年即昭告世人資訊社會及資訊戰爭時代的來臨,以及人類社會應有的心理與實質準備。事實上,十餘年來,中東的兩次戰爭,人類社會已高度驗證現代化戰爭型態與資訊通信及網路不可分割的關係,也已充分理解數位科技在軍事作戰運用的內容性及多元性上,幾乎與社會型態的變化如出一轍。因此,吾人欲瞭解現代社會與國家及國防安全的關係,宜就三者間的基礎特色瞭解起。
本章將從台灣社會在未來10年朝數位化發展的環境社會介紹起,闡述e化社會帶來的國家安全威脅及國防發展利基,此間自然呈現的,是未來軍事作戰與資網結合運用的必然趨勢。國防部前瞻全球軍事發展及未來戰爭型態,為因應中國大陸對我國家社會高度發展後的威脅特色,以及台灣國土防衛安全的需要,已於2002年將國防發展與軍事戰略目標修訂為:「科技先導,資電優勢,聯合截擊,國土防衛。」高度數位化戰場需要有現代化戰力,並須藉數位化國防力量遂行,而其關鍵則為新世紀的國防前瞻思維,本章敘述精義在此。(本文摘用部分《數位化政府》一書中,曾章瑞博士所撰「數位國防」一章的資訊。)
第九章 新世紀數位化國防建軍思維
邁入廿一世紀,人類社會因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另配合通信及其它科技多元的應用,加上政府積極推動「數位台灣,綠色矽島」的2008年國家發展計畫等,都將使數位化的台灣社會及生活型態逐漸出現,而數位化政府的運作也會逐步成型。未來高度數位化的運作機制,將普遍存在於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團體及其相互間的互動,故從國家社會、私人企業群體乃至個人,數位化的安全問題將處處存在。
因此,維護國家社會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國防需求,也就必須依據時代及環境的改變而重加思考。此維護國家社會安全的數位國防思維包羅萬象,從武器系統運用到組織行政管理,從作戰指揮管制到後勤生產補給等,全部含括。因此,數位國防的理念,在數位化政府形成的時代中,必將成為一個整合體系,而國家及國防數位化的安全理念也就成為廿一世紀不可或缺的新國防思維。
以近年曾影響國家安全的實例說明:公元2000年Y2K的數位危機曾迫使金融歇業、飛機停航及社會儲糧;1999年7月29日,台灣本島因中區「配電網路故障」造成全台大停電;同年9月21日因地震成災形成的「擬戰爭彩排」等:均凸顯與社會安全相關的資訊基礎建設是數位化戰場管理的罩門。而2001年5月及2004年11月二次發生的全台郵局電腦大當機事件,導致社會高度不安,更足以警惕數位安全及社會安定的關係。此外,中共2005年以後資訊戰力將可實質威脅台灣,其犯台模式的威脅則彰顯我國建立C4ISR數位戰力的迫切需求。此等國家數位化環境及國防安全的重大顧慮,高度顯示未來政府為追求資訊優勢,推動維護國防資訊基礎建設(DII)安全及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的重要性。
事實上,數位台灣的社會環境特色使國防安全具有全民、全向、全時、全資(源)、全域及全程性,故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應以數位國防的戰略性思維為核心。(本文摘用部分《數位化政府》一書中,曾章瑞博士所撰「數位國防」一章的資訊。)
第十章 新世紀台海資訊戰威脅與國防安全思維
中國大陸研究及發展信息(資訊)戰,已是全球公開的事實,美國政府更已採取積極防護及反制行動。由於信息戰對任何國家威脅的程度,端視該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軍事運作倚賴資訊及資訊基礎建設的程度,倚賴度愈高,其資訊戰的脆弱度也愈高,相對的資訊及基礎建設的安全防範需求也愈高。我國政、經、心、軍的運作系統正快速朝向高資訊倚賴及高脆弱性結構發展,因此,中國大陸信息戰的研究及發展正對我國家整體安全形成持續與成長性的威脅,如何因應乃成為國家安全及國防軍事發展急務。本章內容從國家安全及兩岸發展的宏觀為基,再以台灣安全威脅的因應為思考,就國家安全、國防發展、現代化軍事戰力的走向來擬出國防軍事革新的思維。
前國防部唐飛部長1999年在立法院及接受媒體訪問的談話中,多次對國人表示,我國防應發展的重點包含台灣地區飛彈防禦(Taiwan Missile De feme-TwnMD)系統、聯合作戰的指管通電情監偵(C4ISR)整合系統,以及新一代戰爭模式的資訊戰(IW)能力等的建置與部署。唐飛強調,具時代意義的資訊戰力建構,戰略意涵為國家安全及國防發展,應掌握時代的特色,保護國家資訊戰略目標的安全及建立國防資訊戰力,也道出新世紀國防規劃應有的正確思維與發展方向。目前國人已多能瞭解國軍發展軍事資訊戰力的重要,社會也已給予必要的支持。惟因運用資訊戰的手段,多在啟戰前即展開,因此,其安全範疇多為國家安全層次,國防單位在研究、規劃與執行建置資訊戰攻防戰力時,宜深入瞭解資訊戰的本質與特性遠超乎軍事範疇,且必須以國家戰略層級思考、整體規劃、建立機制並統一指揮。國人對國防發展的支持,也須從此點上著力。
以中國大陸發展「打贏信息條件下高技術作戰局部戰爭」軍事準備的積極性,加上其持續編增的二位數國防預算的發展企圖,無論從現代戰爭型態發展趨勢、中國大陸建構高技術作戰系統內容、兩岸不對稱的軍力比較、雙方可能運用的武器、以及中國對台可能的軍事行動等方面綜合研析,中國對我國家安全威脅與實質侵害的可能手段中,將「觀之無形,動之無影,害之無限」者,當以其積極研究發展的信息(資訊)戰莫屬。因此,本章的主題將以國家層次進行國家安全觀察與國防發展分析。其中,國防軍事規劃方向的看法均包含信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分析、我國承受中國大陸信息戰的脆弱特性思考、我國對中國大陸研究信息戰因應之道以及信息(資訊)戰與國家安全分析。(本文摘用部分《數位化政府》一書中,曾章瑞博士所撰「數位國防」一章的資訊。)
第十一章 新世紀全球化下的我國國防戰略
一個國家不論在平時或是戰時,均有一套完整而且延續的國防建設指導綱領,根據國家面臨的各種內部與外部因素,制定準備和實施戰爭的方針策略與方法,用以建設國防,維護國家安全。
從民國38年以來,我國所面臨的安全威脅,一直是海峽對岸的中共,因中共至今仍不願放棄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飛彈的部署,沿海的軍事演習,仍對臺灣有很強烈的針對性。雖然我國地緣戰略亦未歷經大的變動,然國防戰略因兩岸對峙情勢的和緩而歷經數次變遷。
我國國防戰略的變遷以往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傳統在執行戰略規劃時也會考慮許多政經因素,但是在現今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國防戰略亦將相應隨之改變,我國國防戰略會隨國防建設對美國的日趨依賴而加速走向軍事全球化,將來對我國國防安全也會產生影響。
第十二章 新世紀國際秩序與軍事道德
國際社會從來未曾出現一個具有最高決策和統治權力的機構。這種無政府狀態,長期以來導致所謂強權政治現象的產生;政經和軍事實力強大的霸權國或強國,基於它們的安全與利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影響國際社會的運作。在這種狀態之下所產生的國際秩序,軍事力量的強弱經常成為解決衝突的最後手段;而戰爭──或稱武裝衝突,則與人類歷史同樣古老,同時也始終未曾絕跡。
本章將回溯歷史並探討道德和國際政治、國際法及戰爭在新世紀的關係。除了對國際秩序及其概貌做一扼要的勾勒,本章針對戰爭的概念做一探討,並指出國際機構和國家在使用「武裝衝突」代替戰爭一詞時,其背後可能存在的考量。此外,本章也將扼要探討道德問題在國際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既然國際社會屬於無政府狀態,國際法與對於戰爭的約束力為何?本章內容從更廣闊的角度,舉證國際法對各國決策仍有顯著的影響。武裝衝突法的兩大功能,主要係透過「訴諸戰爭之法」和「交戰行為之法」執行,這兩種關於武裝衝突極為重要的規範也將分別被探討。最後,對於眾所關注的武裝衝突中的道德問題,以及包含最近浮現的「三戰」─法律戰、輿論戰和心理戰,它們在作戰上的考量將被檢視。